药材名称 |
半夏
|
药材基原 |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
药用部位 |
干燥块茎
|
性味归经 |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
功能主治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
来源物种形态特征 |
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
生长习性 |
一年生半夏为心形的单叶,第二至第三年开花结果,有2或3裂叶生出。半夏一年内可多次出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平均可出苗3次。第一次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第三次在9月上、中旬。相应每年平均有三次倒苗,分别为3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出苗至倒苗的日数,春季为50-60d,夏季为50-60d,秋季为45-60d。倒苗对于半夏来说,一方面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珠芽数量,亦即进行了一次以珠芽为繁殖材料的无性繁殖。第一代珠芽萌生初期在4月初,萌生高峰期为4月中旬,成熟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半夏块茎一般于8-10℃萌动生长,13℃开始出苗。随着温度升高出苗加快,并出现珠芽。15-26℃最适宜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超过35℃而又缺水时开始出现倒苗,秋后低于13℃以下出现枯叶。冬播或早春种植的块茎,当1-5cm的表土地温达10-13℃时,叶开始生长,此时如遇地表气温持续数天低于2℃以下,叶柄即在土中开始横生,横生一段并可长出一代珠芽。地温、气温差持续时间越长,叶柄在土中横生越长,地下珠芽长的越大。当气温升至10-13℃时,叶直立长出土外。
|
生长周期 |
1年
|
采收期 |
8-10月
|
产地加工方法 |
鲜半夏洗净,分级并分别装入麻袋,摔打几下,倒入清水缸中反复揉搓,或将块茎放入筐内或麻袋内,在流水中用木棒撞击或穿胶鞋用脚踩去外皮,也可用去皮机除去外皮。取出晾晒,晚上收回,次日取出,晒至全干或晒至半干,以硫磺熏之。亦可拌入石灰,促使水分外渗,再晒干或烘干。如遇阴雨天气,采用炭火或炉火烘干。
|
药材性状图片 |
|
本草考证 |
中药应用具有数千年历史,加上形态类似,物种繁多,古籍论述简单等因素,中药的品种和药用部位随着年代更迭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本草考证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市场调研及实物观察的形式,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及相关辞书,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生境、形态、用药部位、性味、功效、采收、加工等内容,从生态习性、形态、“药图”与实物对照、药材特征、功效剂量及文字训诂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证分析,核实中药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及基原,掌握药材基原的历史源流和变迁情况,并结合当前人工种植(养殖)生产情况,综合考虑古籍记载、历史变迁、当前实际等因素固定中药材基原,形成完整的关键信息考证报告。适用于或可提供中药新药3.1、3.2类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究注册申报所需的关键信息考证资料。如有需求,请联系页面下端供应商。
|
产地考证 |
中药材的道地性和质量是保证中药制剂产品疗效的重要因素。产地考证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市场调研,通过对历代本草、医书典籍及相关辞书等文献系统研究,对本草文献中有关中药材的产地、道地性记载进行梳理,总结其历代变迁情况,结合现代中药材主要产区及道地性演变确定中药材产地分布等情况,形成完整的关键信息考证报告。适用于或可提供中药新药3.1、3.2类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究注册申报所需的关键信息考证资料。如有需求,请联系页面下端供应商。
|
炮制方法考证 |
中药的炮制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炮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因而发展出不同地区特色的炮制方法。炮制方法考证将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炮制专著,系统梳理药物炮制古今发展脉络,明晰历代主流炮制方法,结合药物临床功效、用法及当前工业化生产水平,综合加以证实,确定可行的饮片炮制方法,形成完整的关键信息考证报告。适用于或可提供中药新药3.1、3.2类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究注册申报所需的关键信息考证资料。如有需求,请联系页面下端供应商。
|
中药材质量研究 |
中药材质量是影响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研究、产地调研,收集不同产地多批次的药材样品开展关键质控点实验研究,通过多批次质量研究数据,探究药材基原、规格、产地、采收期、产地加工方法与药材质量属性的关系,从而固定药材基原、规格、产地、采收期、产地加工等关键信息,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安全有效、质量稳定的中药材。适用于或可提供中药新药、经典名方、配方颗粒研究的注册申报所需的处方药味研究资料。如有需求,请联系页面下端供应商。
|
资源评估 |
中药资源评估采取文献研究为主,产地种植户、经销商调研访谈为辅,整理分析全国历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文献资料,对药材基原、药用部位、采收期、产地加工、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产区分布等影响药材生产与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明确中药材基础信息;根据中成药处方产品最小包装消耗的药材量及预计市场销量情况、药材资源分布规模及产销情况进行调研,掌握中药材预计消耗量与可获得量的关系;对中药材再生能力、成药周期、濒危等级、特殊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影响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因素;最终针对中药材资源特点,制定规范化种植的发展规模、区域、固定基原、采收期及加工方法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与质量的稳定的目的,形成完整的中药材资源评估报告。适用于或可提供中药新药、经典名方、配方颗粒研究的注册申报所需的资源评估报告。如有需求,请联系页面下端供应商。
|
中药饮片质量研究 |
中药饮片与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疗效密切相关。依据药材的关键质量属性、生产设备能力等研究确定的炮制生产工艺,进行多批次的饮片制备,并开展质量分析,掌握炮制过程对中药饮片质量波动的关键控制点。同时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追溯每一批药材到饮片的质量信息,包含药材产地资源信息、饮片炮制工艺及流程、收率、质量数据、辅料质量等所有数据信息,此外可获得批对批中药材至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指标的量值传递数据,以及多批次药材到饮片量值传递变化趋势数据。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精准、优质的中药饮片与技术支持。适用于或可提供中药新药、经典名方、配方颗粒研究的注册申报所需的处方药味研究、饮片炮制研究资料以及小试、中试研究用饮片的炮制。如有需求,请联系页面下端供应商。
|
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程 |
遵循中医药理论,继承传统炮制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在中药饮片的净制、切制、干燥、炮炙、包装等炮制环节中可能导致中药饮片质量波动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控制点开展具体的技术工艺研究,采用工艺摸索、工艺验证等实验设计,逐步明确炮制工艺流程、关键参数、生产设备等,并通过多批次的工艺放大批量炮制生产,考察炮制工艺参数的适用性及炮制工艺标准及参数范围,最终形成科学的、适宜的中药饮片炮制生产工艺规程。适用于或可提供中药新药、经典名方、配方颗粒研究的注册申报所需的饮片炮制研究资料。如有需求,请联系页面下端供应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