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无法使用部分二次筛选功能
请联系客服开通更多权限和功能!
年份 | 科室 | 标题 | 摘要 | 详情查看 |
---|---|---|---|---|
2019 | 神经外科 | 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可出现中间清醒期。(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比较明显(库欣反应)。(4)脑疝症状:常见于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巨大硬脑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2)疑有后颅窝血肿,CT扫描伪影严重时,考虑行急诊MRI检查。(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输血前ICT。 | 查看 |
2019 | 心血管内科 |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ICD-10:I20.806)。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ESC,2013年)、《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管理指南》(ACC,2014年)。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或胸闷(<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2.心电图变化:静息心电图通常正常,症状发作时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和(或)T改变,症状缓解后ST-T改变恢复。运动平板试验有助于诊断,并可进行危险分层。3.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或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 查看 |
2019 | 骨科 | 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髋关节骨关节炎(原发性或继发性)(ICD-10:M16)。行全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另编00.74—00.77)。(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病史:慢性病程,髋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逐渐加重:肥胖、髋关节既往创伤、感染、先天畸形等病史。2.体格检查:患髋屈曲、外旋和内收畸形,髋关节前方压痛,患侧髋活动受限、跛行步态,患肢可有短缩。3.辅助检查:X线检查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符合髋关节骨关节炎。 | 查看 |
2019 | 神经外科 |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S06.502)。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ICD-9CM-3:01.310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杨树源、张建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创伤医学丛书·颅脑创伤分册》(周良辅、赵继宗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临床表现(1)病史:一般都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较多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库欣反应)。(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自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带骨窗像):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表现为脑表面的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如果合并脑挫裂伤,局部可观察到高密度的碎片影:如果有对冲部位硬膜外血肿,常可见到对冲部分紧邻颅骨的凸透镜型高密度影。(2)头颅X线平片:半数患者可见颅骨骨折,包括线性骨折或凹线性骨折,部位可与血肿部位不一致。 | 查看 |
2019 | 心血管内科 | 肾血管性高血压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肾动脉狭窄伴肾血管性高血压(ICD-10:I70.1伴I15.0)。行肾动脉成形或支架置入术[ICD-9-CM-3:(39.9016/00.5503)伴39.5002]。(二)诊断依据根据《肾动脉血运重建临床试验报告指南》(AHA,2002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1.肾动脉病变:影像检查显示肾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狭窄(≥50%),狭窄两端收缩压差>20mmHg或平均压差>10mmHg。2.高血压:持续增高,多数达2或3级,<60岁的患者多SBP/DBP同时升高,但老年患者可仅有SBP升高:对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反应敏感,降压幅度大:肾动脉狭窄解除后血压明显下降或治愈。3.病变侧肾发生明显血流量下降,GFR下降,甚至肾萎缩。4.病变侧肾因缺血诱发肾素分泌明显增加,可导致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5.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大动脉炎和肌纤维发育不良等。 | 查看 |
2019 | 骨科 |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髌骨闭合性骨折(ICD-10:S82.000)。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6/79.16/79.36)。(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病史:外伤史。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 查看 |
2019 | 神经外科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ICD-10:I67.108/Q28.3),病情为未破裂动脉瘤或者破裂动脉瘤Hunt&Hess1~3级患者。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39.5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破裂动脉瘤: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②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③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癫痫大发作;④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发作等,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2.辅助检查(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大量硬脑膜下血肿;③梗死;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以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在侧裂及鞍上池,侧裂周围额颞叶伴有血肿者高度怀疑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目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大部分患者可显示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仅少数患者归于“不明原因SAH”。另外,DSA还可以显示是否存在血管痉挛及其程度。(3)CT脑血管造影(CT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钙化情况,以及病变与骨性结构解剖关系。对于无法行急诊DSA检查的治疗中心可行CTA初步明确诊断。CTA可用于动脉瘤手术后的随访。(4)头颅MRI:对于大动脉瘤应行头颅MRI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用于体检筛查动脉瘤以及动脉瘤手术后的随访。(5)腰椎穿刺:SAH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但目前不应当作为首选诊断方法。降低脑脊液压力有可能因增加跨血管壁压力而导致再出血,故建议仅用于CT不能证实而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当使用较细的腰椎穿刺针,放出少量脑脊液(几毫升)即可。 | 查看 |
2019 | 心血管内科 |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房颤动(ICD-10:I48)。行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治疗(ICD-9-CM-3:37.34/37.26)。(二)诊断依据根据《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18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ESC,2016年)、《心房颤动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HRS、EHRA、ECAS、APHRS、SOLAECE,2017年)。1.临床表现: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黑矇、晕厥。部分心房颤动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以卒中、动脉栓塞、心力衰竭等心房颤动的并发症为首发症状。2.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快速颤动波,频率350~600次/分,QRS波节律绝对不规则,形态多正常。3.临床类型: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 | 查看 |
2019 | 呼吸内科 | 肺脓肿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J85.2)。(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Fishman’sPulmonaryDiseasesandDisorders(5th)》(MichaelA.Grippi,etal.McGraw-HillEducation/Medical,2015)。1.多有昏迷、呕吐、异物吸入史或口腔疾病手术后,有免疫功能低下者。2.急性发作的畏寒发热,咳嗽和咳大量脓性痰或脓臭痰。3.血白细胞升高或正常(慢性患者)。4.胸部影像学肺脓肿改变(如大片高密度影中有液平等)。5.皮肤破溃损伤。 | 查看 |
2019 | 神经外科 |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动脉瘤(ICD-10:I72.0/Q28.1)。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39.5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破裂动脉瘤: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颈内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②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外斜,瞳孔散大,对光反射缺失,多由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引起。③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④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大发作。⑤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发作等,或动眼神经麻痹、患侧视力视野受损,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2.辅助检查(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硬脑膜下血肿:③脑梗死: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用于Fisher分级,是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以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在鞍上池和侧裂,可考虑颈内动脉动脉瘤。(2)CT脑血管造影(CT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钙化情况,以及病变与骨性结构解剖关系。(3)腰椎穿刺:SAH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但目前不应当作为首选诊断方法。降低脑脊液压力有可能因增加跨血管壁压力而导致再出血,故建议仅用于CT不能证实而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当使用较细的腰椎穿刺针,放出少量脑脊液(几毫升)即可。(4)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目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大部分患者可显示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SAH后首次造影阴性患者应在2~3周后复查,仅少数患者归于“不明原因SAH”。另外,DSA还可以显示是否存在血管痉挛及其程度。(5)头颅MRI:对于大动脉瘤应当行头颅MRI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用于体检筛查动脉瘤。 | 查看 |
2019 | 心血管内科 | 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主动脉夹层(ICD-10:I71.0)。(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主动脉疾病诊治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4年)1.临床表现:(1)突发的持续剧烈疼痛,呈刀割或者撕裂样,向前胸和背部放射,亦可以延伸至腹部、腰部、下肢和颈部。(2)有夹层累及主动脉及主要分支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如四肢特别是双上肢血压不对称。2.辅助检查:(1)CTA、MRA或组织多普勒超声证实主动脉夹层。(2)多数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明显升高。 | 查看 |
2019 | 呼吸内科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二)诊断依据。根据“柏林标准”(欧洲危急重症医学学会组建专家小组,2012年)。1.起病时间:已知临床诱因后,1周之内或新发或原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2.胸部影像学:X线胸片或CT扫描,可见双肺浸润影,且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叶/肺不张、结节解释。3.肺水肿原因:无法用心力衰竭或液体负荷过多解释的呼吸衰竭,如果无危险因素,需要客观评估(如心脏超声检查)除外高静水压性肺水肿。4.低氧血症:①轻度:200mmHg<PaO2/FiO2≤300mmHg,PEEP或CPAP≥5cmH2O(轻度ARDS患者可采用无创通气):②中度:100mmHg<PaO2/FiO2≤200mmHg,PEEP≥5cmH2O:③重度:PaO2/FiO2≤100mmHg,PEEP≥5cmH2O。如果所在地区纬度高于1000米,应引入校正因子计算:[PaO2/FiO2(气压/760)]。注:FiO2:吸入氧浓度:PaO2:动脉氧分压:PEEP:呼气末正压:CPAP:持续气道正压。 | 查看 |
2019 | 神经外科 |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网)或其他颅骨修复材料修补术(ICD-9-CM-3:02.02-02.06)。(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2.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或三维重建):可显示凹陷骨折范围及深度,CT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3)血常规。 | 查看 |
2019 | 心脏大血管外科 | 二尖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一)适用对象因心脏二尖瓣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9-CM-3:36.1)+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ICD-9-CM-3︰35.24)或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ICD-9-CM-3:35.23)(二)手术指征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2018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编著,EuropeanHeartJournal,2018年),《2011年ACCF/AH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指南》(美国心脏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编著,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2011年)《2017年AHA/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编著,Circulation,2017年),《2017年ESC/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HeartJournal,2017年)。1.二尖瓣病变为主(1)有症状的二尖瓣中度及以上狭窄患者。(2)心功能Ⅱ级(NYHA)及以上,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3)合并有血栓或心房颤动等合并症的二尖瓣病变患者。(4)目前无明显风湿活动的二尖瓣病变患者。(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主干或主要分支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2.冠脉病变为主:合并二尖瓣重度以上狭窄或中量以上反流。冠脉造影提示:(1)左主干狭窄超过50%。(2)前降支病变狭窄超过50%。(3)两支或三支病变均超过50%。(4)冠脉显著狭窄,且药物治疗后无缓解。 | 查看 |
2019 | 呼吸内科 |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ICD-10:A15.6/A16.5)。(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196-2017结核病分类和WS288-2017肺结核诊断。1.流行病学史:可有肺结核患者接触史。2.临床表现:可有发热、刺激性咳嗽、胸痛,可伴有呼吸困难。3.体征:有胸腔积液体征,早期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随着胸腔积液增加,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浊音至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至消失。4.影像学检查:X线表现或CT扫描、超声检查显示胸腔积液征象。5.胸腔积液检查:(1)为渗出液,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2)腺苷脱氨酶(ADA)升高。(3)胸腔积液抗酸染色涂片和(或)分支杆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可确诊。6.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呈阳性反应,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7.胸膜活检:胸膜组织有典型的结核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内科胸腔镜检查可直接窥视病变部位,可明显提高胸膜活检的阳性率。8.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抗结核治疗有效可以诊断。 | 查看 |
2019 | 神经外科 |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良性肿瘤(ICD-10:D16.4)。行单纯颅骨肿瘤切除术或颅骨肿瘤切除术加一期颅骨成形术(ICD-9-CM-3:02.04-02.6)。(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好发于20~30岁青壮年,病程较长。(2)无痛或局部轻度疼痛及酸胀感包块。(3)部分较大的内生型骨肿瘤可产生脑组织受压引发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癫痫发作等。(4)极少数巨大骨肿瘤可产生颅高压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5)部分位于颅底的骨肿瘤可产生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及颅神经压迫症状,如面部感觉减退、视力减退和听力减退等。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加骨窗像检查):表现为骨质增生或破坏:如侵犯颅底,必要时可行三维CT检查或冠状位扫描: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与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等后处理技术可更全面、立体、直观、清晰地显示颅骨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2)X线平片检查:可表现为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3)MRI检查可了解肿瘤侵入颅内程度。 | 查看 |
2019 | 心脏大血管外科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北京版RC022-ICD-9:36.1)。(二)手术指征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2018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编著,EuropeanHeartJournal,2018年):《2011ACCF/AH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指南》(美国心脏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临床指南特别工作组编著,JAmCollCardio、Circulation,2011年)。1.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变程度达到以下水平(1)左主干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2)前降支近端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3)2支或3支病变且狭窄程度均超过50%。(4)冠脉存在显著狭窄,且在最佳药物治疗下仍然存在难以缓解的心绞痛。 | 查看 |
2019 | 呼吸内科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I27.9)。(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2.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相应表现。3.辅助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显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表现。具有以上1加2条或1加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即可作出诊断。 | 查看 |
2019 | 神经外科 | 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后窝脑膜瘤(ICD-10:D32.012/D42.003/C70.003)。行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颈痛,颅内压升高症状,肢体力弱,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小脑损害体征,锥体束征等。2.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增强,CT平扫+增强提示病变3.术中病理证实。 | 查看 |
2019 | 心脏大血管外科 | 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因心脏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位人工机械瓣置换术(ICD-9-CM-3:35.22)。(二)手术指征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2017年ESC/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HeartJournal,2017年):《2017AHA/ACC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管理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Circulation,2017年)。1.诊断: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2.手术适应证(1)主动脉瓣重度狭窄:①存在主动脉瓣病变相关的临床症状,主动脉瓣峰值流速≥4m/s,或跨瓣压差≥40mmHg。②有症状,虽然主动脉瓣峰值流速<4m/s,或跨瓣压差<40mmHg,但LVEF<50%,瓣口面积<1.0cm2。③有症状,虽然主动脉瓣峰值流速<4m/s,或跨瓣压差<40mmHg,同时LVEF>50%,但瓣口面积<1.0cm2,每搏输出量<35ml/m2。④无主动脉瓣病变相关的临床症状,但主动脉瓣峰值流速≥4m/s,或跨瓣压差≥40mmHg,左室射血分数(LVEF)≤50%。⑤无症状,但峰值流速≥5m/s,跨瓣压差≥60mmHg。⑥无症状但狭窄进展速度较快(峰值流速每年增速≥0.3m/s)。⑦无症状但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①重度关闭不全且存在主动脉瓣病变相关的临床症状。②无症状的重度关闭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50%。③无症状的重度关闭不全,且LVEF≥50%,但左室明显扩大(LVESD>50mm或LVEDD>65mm)。 | 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