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无法使用部分二次筛选功能
请联系客服开通更多权限和功能!
年份 | 科室 | 标题 | 摘要 | 详情查看 |
---|---|---|---|---|
2009 | 内分泌科 |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 查看 |
2009 | 内分泌科 |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 (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 查看 |
2009 | 内分泌科 |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高血压,并具有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典型的症状,部分病人血压正常,且无症状。 2.血压监测提示为阵发性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加重或持续性高血压。 3.血或24小时尿儿茶酚胺(CA)或其代谢产物增高,发作性高血压患者发作日4小时尿CA或其代谢产物较对照日4小时尿CA或其代谢产物高3倍以上。 4.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病灶。 5.131I或125I MIBG同位素功能显像阳性。 | 查看 |
2009 | 内分泌科 | 库欣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临床表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水牛背、高血压等。 2.血尿皮质激素水平增高和/或昼夜节律消失。 3.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抑制。 4.影像学检查提示。 | 查看 |
2009 | 内分泌科 | Graves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2008年) 1.临床表现:有甲状腺毒症。 2.体征:心率加快,甲状腺肿大(可伴血管杂音),手震颤,甲状腺相关眼病表现,胫前粘液性水肿或类杵状指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和FT3)水平增加,血清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水平降低,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S-Ab)阳性,和/或摄131I率升高。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Graves病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格雷夫斯病)](ICD-10:E0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2008年)、《甲亢和其他病因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甲状腺学会,2011年)。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标准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ICD-10 K85.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2013年,上海),《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膜炎体征。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112及E10.2-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编著),ISPAD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2014年)。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肾上腺肿物(ICD-10,E27.8)、低钾血症(E87.601)和高血压(E10和E15.9),为明确病因和决定治疗方案。 (二)诊断依据: 根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肾上腺学组.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筛查对象: (1)持续性BP>160/100mmHg、难治性高血压(联合使用3种降压药物,其中包括利尿剂,BP>140/90mmHg或联合使用4种及以上降压药物,BP<140/90mmHg); (2)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 (3)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2型糖尿病(伴高危因素)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伴有高危因素,住院进行高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 (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 明确有糖尿病诊断; 有以下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者; 1).出现以下任何一条通常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蛋白尿;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ICD.10:E14.423+G63.2)。 (二)诊断依据 明确糖尿病病史;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并且以下4项检查中如果任1项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踝反射异常(或踝反射正常,膝反射异常);针刺痛觉异常;振动觉异常;压力觉异常。 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排除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ICD.10:E14.423+G63.2)。(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ICD-10:E06.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2008年)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颈前疼痛、发热、有甲状腺毒症等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质韧硬、触痛等。 3.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显著增快,血清甲状腺激素(FT4 /TT4和FT3/TT3)水平增加摄131I率降低的双向分离现象。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足病标准 | (一)适用对象。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足病(ICD. 10:E14. 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2003年、2011年)、《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糖尿病足感染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用指南》(美国感染疾病协会,2012年)、《糖尿病诊疗标准(2012)版》(美国糖尿病协会.2015)。 (1)有糖尿病病史;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低血糖症标准 | (一)适用对象。 反复发作低血糖患者 (二)诊断依据。 Whipple三联征 : 1.禁食或活动后诱发低血糖发作 2.低血糖症状可用葡萄糖迅速缓解 3.发作时成人血糖低于2.8mmol/L (三)进入路径标准。 反复院外低血糖而原因未明者 | 查看 |
2016 | 内分泌科 | 肥胖症标准 | (一)适用对象 BMI大于及等于28kg/m2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BMI大于及等于 28kg/m2,合并有代谢异常疾病(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BMI大于及等于 28kg/m2 2. 合并有代谢异常疾病之一(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 3. 或合并肥胖并发症(如脂肪性肝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骨关节病,PCOS等) | 查看 |
2017 | 内分泌科 |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ICD-10: E23.0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1.多个内分泌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和体征。 2.实验室检测:垂体前叶激素和相关靶腺激素水平降低。 3.有可疑与病因相关的病史:如产后大出血史、垂体瘤病史以及感染和外伤等。 | 查看 |
2017 | 内分泌科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ICD-10:D44.8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内分泌学》(廖二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临床表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是指患者同时或先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分泌腺增生或肿瘤病变,可合并功能亢进。慢性病程、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因涉及腺体分泌的多种激素或生物活性物质,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其不同的基本病变,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大类,MEN1和MEN2。MEN1常见病变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胰岛细胞肿瘤和垂体腺瘤,同时还可合并非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甲状腺病变和类癌。临床表现为相应内分泌功能异常的表现。MEN2A基本组成为甲状腺C细胞增生或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髓样癌直径小于0.7cm时可无临床表现,但可早期转移,直径>1.5cm者更容易转移至纵膈淋巴结、肺、肝、气管、肾上腺、食管和胃。嗜铬细胞瘤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和持续性血压升高伴有阵发性加重,也可有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MEN2B常见病变为多发性神经瘤、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髓样癌。 2.体征:MEN的体征多变且常不典型,与累及的腺体不同及功能亢进程度有关,MEN1可出现因甲旁亢导致的骨骼畸形、垂体瘤相关的体征。MEN2A有甲状腺髓样癌者可出现面色潮红,MEN2B有多发性神经瘤在舌表面与唇粘膜下,形成表面不平的粗厚“隆唇”“粗舌”。 3.实验室检查:甲旁腺功能亢进相关检查、胰腺肿瘤相关检查、垂体瘤相关检查、甲状腺髓样癌相关检查、嗜铬细胞瘤相关检查和致病基因检测证实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 查看 |
2017 | 内分泌科 |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ICD-10:E14.001,E10.001, E11.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1.临床表现常以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征。 2.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是:①血糖≥33.3 mmol/L;②有效血浆渗透压≥320mOsm/L;③血清碳酸氢根≥15 mmol/L,或动脉血pH≥7.30;④尿糖呈强阳性,而尿酮阴性或弱阳性。由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可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并存,当上述诊断标准中的①③④缺乏或不完全符合时,不能否定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存在。 | 查看 |
2017 | 内分泌科 |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临床路径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ICD-10: E22.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1.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史以及用药史。 2.低血钠、低渗透压血症。 3.尿钠增高,并不受水负荷的影响。 4.高渗尿,尿渗透压高于血渗透压。 5.水负荷后抗利尿激素(AVP)活性不受抑制。 6.肾脏、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基本正常。 7.排除其他可引起低钠血症疾病:肝硬化腹水、慢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伴低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 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