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核准日期: 2007-03-09
修改日期: 2008-06-06;2011-02-01;2014-10-10;2015-06-23;2019-05-22;2020-06-10;2020-09-09;2023-05-23
通用名称: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英文名称: Ropivaca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商品名称: 耐乐品/Naropin
【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罗哌卡因。
本品主要成份盐酸罗哌卡因的化学名称:S-(-)-1-丙基-N-(2,6-二甲苯基)-2-哌啶甲酰胺盐酸盐一水化物。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7H26N2O·HCl·H2O
分子量:328.93
本品使用的辅料包括: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本品主要成份盐酸罗哌卡因的化学名称:S-(-)-1-丙基-N-(2,6-二甲苯基)-2-哌啶甲酰胺盐酸盐一水化物。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7H26N2O·HCl·H2O
分子量:328.93
本品使用的辅料包括: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是一无菌等渗水溶液。该溶液的pH值是由氢氧化钠或盐酸来调节的,不含防腐剂。该注射液只能一次性使用。
药液灌装于单一剂量的塑料安瓿瓶或输液袋中。安瓿瓶可以直接衔接于注射器接口上。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是一无菌等渗水溶液。该溶液的pH值是由氢氧化钠或盐酸来调节的,不含防腐剂。该注射液只能一次性使用。
药液灌装于单一剂量的塑料安瓿瓶或输液袋中。安瓿瓶可以直接衔接于注射器接口上。
药品名称 | 盐酸罗哌卡因mg/ml | 氯化钠mg/ml | pH | |
耐乐品10ml:20mg 耐乐品10ml:50mg 耐乐品10ml:75mg 耐乐品10ml:10mg | 2.0 5.0 7.5 10.0 | 8.6 8.0 7.5 7.1 | 4.0~6.0 4.0~6.0 4.0~6.0 4.0~6.0 |
【适应症】 盐酸罗哌卡因适用于
外科手术麻醉
-硬膜外麻醉,包括剖宫产术
-蛛网膜下腔麻醉
-区域阻滞
急性疼痛控制
-持续硬膜外输注或间歇性单次用药,如术后或阴道分娩镇痛
-区域阻滞
外科手术麻醉
-硬膜外麻醉,包括剖宫产术
-蛛网膜下腔麻醉
-区域阻滞
急性疼痛控制
-持续硬膜外输注或间歇性单次用药,如术后或阴道分娩镇痛
-区域阻滞
【规格】 暂无权限
【用法用量】
盐酸罗哌卡因仅供有麻醉经验的临床医生或在其指导下使用。其目的是使用尽可能低的剂量达到足够的麻醉。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仅供一次性使用。打开的容器中剩余的任何溶液都应丢弃。
常用麻醉中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指导剂量见下表,应根据麻醉程度和病人的身体状况调整剂量。
一般情况,外科麻醉需要较高的浓度和剂量。而对于控制急性疼痛的镇痛用药,则使用较低的浓度和剂量。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推荐剂量
上表中的剂量对提供有效的麻醉是必要的,可以作为用于成人的指导剂量。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会有个体差异。以上数据反映了所需平均剂量的预计范围。有关其他局麻技术,应参考标准教科书。
在注射前以及注射期间,应仔细回吸以防止血管内注射。当需要大剂量注射时,如硬膜外麻醉,建议使用3~5ml试验剂量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2%赛罗卡因)。如误静脉内注射可引起短暂的心率加快,或误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出现脊髓麻醉。在注入用药剂量前及注入过程中需反复回吸并注意缓慢注射(25~50mg/分钟)或分次注射,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指征并持续与病人交谈。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
在确定了蛛网膜下腔位置并且可见澄清的脑脊髓液自脊髓穿刺针流出,或通过回吸探测到后,方可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硬膜外阻滞中,罗哌卡因单次最高250mg的剂量曾经被使用过,并且可以被很好的耐受。
当需延长麻醉时,无论持续注入或重复单次注射都应考虑达到血浆中毒浓度或诱发局部神经损害的危险。手术麻醉中累积剂量达到800mg时或用于术后镇痛24小时以上,对于成人来说都可很好耐受。
对术后疼痛的治疗,建议采用以下技术:如果术前已经使用10mg/ml或7.5mg/ml罗哌卡因建立阻滞,可在术后经硬膜外单次注射7.5mg/m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然后持续使用2mg/ml盐酸罗哌卡因维持镇痛。对大多数中度至重度的术后疼痛,临床研究表明每小时6-14ml(12-28mg)的输液速度,能够提供有效镇痛,仅伴有轻微且非进行性的运动阻滞。采用这一技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明显下降。
尚无将7.5mg/ml以上的浓度硬膜外给药用于剖腹产术或蛛网膜下腔给药记录。
临床经验表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硬膜外输入长达24小时是可行的。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仅供一次性使用。打开的容器中剩余的任何溶液都应丢弃。
常用麻醉中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指导剂量见下表,应根据麻醉程度和病人的身体状况调整剂量。
一般情况,外科麻醉需要较高的浓度和剂量。而对于控制急性疼痛的镇痛用药,则使用较低的浓度和剂量。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推荐剂量
浓度 mg/ml | 容量 ml | 总剂量 mg | 起效时间 分 | 持续时间 小时 | |
外科手术麻醉 | |||||
腰椎硬膜外给药 | |||||
外科手术 | 7.5 | 15~25 | 113~118 | 10~20 | 3~5 |
10.0 | 15~20 | 150~200 | 10~20 | 4~6 | |
腰椎硬膜外给药 | |||||
剖宫手术 | 7.5 | 15~20 | 113~150 | 10~20 | 3~5 |
腰椎硬膜外给药 | |||||
为术后镇痛建立阻滞 | 7.5 | 5~15 | 38~113 | 10~20 | 不适用 |
蛛网膜下腔给药 | |||||
外科手术 | 5.0 | 3~5 | 15~25 | 1~5 | 1~2 |
区域阻滞(例如末梢神经阻滞和浸润麻醉) | 7.5 | 1~30 | 7.5~225 | 1~15 | 2~6 |
急性疼痛控制 | |||||
腰椎硬膜外给药 | |||||
单次给药量 | 2.0 | 10~20 | 20~40 | 10~15 | 0.5~1.5 |
追加剂量(足量)(如阴道分娩镇痛) | 2.0 | 10~15(最小间隔30分钟) | 20~30 | 不适用 | 不适用 |
腰椎硬膜外给药 | |||||
持续滴注(如阴道分娩镇痛和术后镇痛) | 2.0 | 6~14ml/h | 12~28ml/h | 不适用 | 不适用 |
胸椎硬膜外给药 | |||||
持续滴注(如术后镇痛) | 2.0 | 4~8ml/h | 8~16ml/h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区域阻滞 | |||||
(如末梢神经阻滞和浸润麻醉) | 2.0 | 1~100 | 2~200 | 1~5 | 2~6 |
在注射前以及注射期间,应仔细回吸以防止血管内注射。当需要大剂量注射时,如硬膜外麻醉,建议使用3~5ml试验剂量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2%赛罗卡因)。如误静脉内注射可引起短暂的心率加快,或误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出现脊髓麻醉。在注入用药剂量前及注入过程中需反复回吸并注意缓慢注射(25~50mg/分钟)或分次注射,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指征并持续与病人交谈。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
在确定了蛛网膜下腔位置并且可见澄清的脑脊髓液自脊髓穿刺针流出,或通过回吸探测到后,方可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硬膜外阻滞中,罗哌卡因单次最高250mg的剂量曾经被使用过,并且可以被很好的耐受。
当需延长麻醉时,无论持续注入或重复单次注射都应考虑达到血浆中毒浓度或诱发局部神经损害的危险。手术麻醉中累积剂量达到800mg时或用于术后镇痛24小时以上,对于成人来说都可很好耐受。
对术后疼痛的治疗,建议采用以下技术:如果术前已经使用10mg/ml或7.5mg/ml罗哌卡因建立阻滞,可在术后经硬膜外单次注射7.5mg/m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然后持续使用2mg/ml盐酸罗哌卡因维持镇痛。对大多数中度至重度的术后疼痛,临床研究表明每小时6-14ml(12-28mg)的输液速度,能够提供有效镇痛,仅伴有轻微且非进行性的运动阻滞。采用这一技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明显下降。
尚无将7.5mg/ml以上的浓度硬膜外给药用于剖腹产术或蛛网膜下腔给药记录。
临床经验表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硬膜外输入长达24小时是可行的。
【不良反应】 与本品相关的不良事件的特征与其他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观察到的不良事件相似。
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剂量过大、吸收快、消除或代谢延迟或意外血管内注射导致的高血浆水平所致。应将不良反应与神经阻滞本身的生理作用区分开来,例如硬膜外和鞘内麻醉期间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并将不良反应与针头穿刺引起的事件区分开来,例如脊柱血肿、硬膜下穿刺、头痛、脑膜炎和硬膜外脓肿。
明显的酸中毒、高钾血症或缺氧可能增加毒性反应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全身用药过量和意外血管内注射的影响可能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意外注射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停止和心血管衰竭。
十分常见(≥1/10)
心血管疾病:低血压
胃肠道:恶心
常见(≥1/100)
在临床开发过程中报告了大量不良事件,大多数与阻滞剂的预期作用和临床疾病有关,而不是对药物的反应。因此,在临床研究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39%和25%记录到低血压和恶心。
无论因果关系如何,认为以下不良事件具有临床意义。
心血管疾病:心动过缓a、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神经系统:感觉异常、体温升高、寒战、头痛和头晕。
胃肠道:呕吐a。
其他:尿潴留a、背痛、失眠、胸痛、疼痛和少尿。
偶见(≥1/1000)
急性全身毒性:反映急性全身毒性的更严重但不常见的反应b包括构音障碍、肌强直、肌肉抽搐、昏迷、惊厥、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重度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硬膜外给药后可能发生间接心血管效应(低血压、心动过缓),可能性取决于伴随的交感神经阻滞程度。
本品意外血管内注射后观察到惊厥、癲痫大发作性抽搐。
精神:焦虑
神经系统:感觉减退a
血管:晕厥a
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呼吸困难a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体温过低a
罕见(<1/1000)
心脏疾病:心脏停搏、心律失常类疾病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荨麻疹)
a 这些反应在脊髓麻醉后更常见。
b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意外血管内注射、用药过量或吸收迅速而发生的。
类别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下不良反应包括并发症是与麻醉技术相关而与所使用的局麻药无关。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病变和脊髓功能障碍(如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蛛网膜炎、马尾综合征)与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有关。
全脊髓阻滞
如果意外鞘内给予硬膜外剂量或鞘内给药剂量过大,则可能发生全脊髓阻滞。
胎儿、新生儿和婴儿不良事件
在400多例使用本品的孕妇中进行了临床试验。这些研究记录了婴儿在子宫内、围产期或产后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无论其与本品、其他药物或其他因素的因果关系如何。
常见(≥1/100)
心血管:胎儿窘迫、胎儿心动过速和胎儿心动过缓。
胃肠道:新生儿呕吐。
呼吸系统: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和新生儿呼吸急促。
其他:新生儿发热和新生儿黄疸。
偶见(≥1/1000)
代谢:胎儿酸中毒和新生儿低血糖。
其他:张力减退、新生婴儿脓毒症和低Apgar评分。
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剂量过大、吸收快、消除或代谢延迟或意外血管内注射导致的高血浆水平所致。应将不良反应与神经阻滞本身的生理作用区分开来,例如硬膜外和鞘内麻醉期间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并将不良反应与针头穿刺引起的事件区分开来,例如脊柱血肿、硬膜下穿刺、头痛、脑膜炎和硬膜外脓肿。
明显的酸中毒、高钾血症或缺氧可能增加毒性反应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全身用药过量和意外血管内注射的影响可能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意外注射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停止和心血管衰竭。
十分常见(≥1/10)
心血管疾病:低血压
胃肠道:恶心
常见(≥1/100)
在临床开发过程中报告了大量不良事件,大多数与阻滞剂的预期作用和临床疾病有关,而不是对药物的反应。因此,在临床研究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39%和25%记录到低血压和恶心。
无论因果关系如何,认为以下不良事件具有临床意义。
心血管疾病:心动过缓a、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神经系统:感觉异常、体温升高、寒战、头痛和头晕。
胃肠道:呕吐a。
其他:尿潴留a、背痛、失眠、胸痛、疼痛和少尿。
偶见(≥1/1000)
急性全身毒性:反映急性全身毒性的更严重但不常见的反应b包括构音障碍、肌强直、肌肉抽搐、昏迷、惊厥、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重度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硬膜外给药后可能发生间接心血管效应(低血压、心动过缓),可能性取决于伴随的交感神经阻滞程度。
本品意外血管内注射后观察到惊厥、癲痫大发作性抽搐。
精神:焦虑
神经系统:感觉减退a
血管:晕厥a
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呼吸困难a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体温过低a
罕见(<1/1000)
心脏疾病:心脏停搏、心律失常类疾病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荨麻疹)
a 这些反应在脊髓麻醉后更常见。
b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意外血管内注射、用药过量或吸收迅速而发生的。
类别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下不良反应包括并发症是与麻醉技术相关而与所使用的局麻药无关。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病变和脊髓功能障碍(如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蛛网膜炎、马尾综合征)与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有关。
全脊髓阻滞
如果意外鞘内给予硬膜外剂量或鞘内给药剂量过大,则可能发生全脊髓阻滞。
胎儿、新生儿和婴儿不良事件
在400多例使用本品的孕妇中进行了临床试验。这些研究记录了婴儿在子宫内、围产期或产后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无论其与本品、其他药物或其他因素的因果关系如何。
常见(≥1/100)
心血管:胎儿窘迫、胎儿心动过速和胎儿心动过缓。
胃肠道:新生儿呕吐。
呼吸系统: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和新生儿呼吸急促。
其他:新生儿发热和新生儿黄疸。
偶见(≥1/1000)
代谢:胎儿酸中毒和新生儿低血糖。
其他:张力减退、新生婴儿脓毒症和低Apgar评分。
【禁忌】 对本品或本品中任何成份或对同类药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适当的剂量、正确的方法和充分的预防措施。当使用任何局部麻醉剂时,应随时备好复苏设备和药物(包括氧气),以管理涉及心血管、呼吸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不良反应。
关节镜检查和其他手术操作后关节内持续输注局部麻醉药未经批准,在接受此类输注的患者中已有软骨溶解的上市后报告。大多数报告的软骨溶解病例均涉及肩关节软骨溶解。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数据来确定输注时间较短时是否仍会引起这些异常结果。症状(如关节痛、僵硬和运动功能丧失)发生的时间不固定,但最早可在术后第2个月开始出现。目前,尚无治疗软骨溶解的有效方法。发生软骨溶解的患者需要接受额外的诊断性和治疗性手术操作,一些患者需要接受关节成形术或肩关节置换术。因此,不应使用本品进行术后关节内连续输注。
低分子肝素和类肝素(脊柱/硬膜外血肿)-当采用神经轴麻醉(硬膜外/脊髓麻醉)时,已使用或计划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肝素抗凝的患者有发生硬膜外或脊髓血肿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导致长期或永久性瘫痪。使用留置硬膜外导管、进行创伤性或重复硬膜外/脊髓穿刺以及合并使用影响止血的药物(如NSAIDS、血小板抑制剂或其他抗凝剂)时,这些事件的风险增加。应经常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体征和症状。
有些局部麻醉如头颈部区域的注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对于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要谨慎。同时对于老年患者和伴有严重肝病、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要特别注意。
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能与罗哌卡因存在对心脏的相加作用,所以应该对使用这类药物的病人进行严密监护,可考虑进行心电图监护。
盐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或外周神经阻滞中,特别是老年患者和伴有心脏病患者发生局麻药误入血管时,曾有心跳停止的报道。有些病例复苏困难。发生心跳停止时,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可能应该延长复苏时间。
应使用实现有效麻醉的最低剂量。老年患者肝脏、肾脏或心脏功能降低以及伴随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剂量选择时要小心,从剂量范围的最小值开始,同时检测肾功能会有帮助。
罗哌卡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消除,肝功能变化可能产生显著后果。罗哌卡因的清除率为中等至较低,具体取决于其游离分数和固有代谢清除率。因此,严重肝病患者应谨慎使用本品。
通常情况下肾功能不全病人如用单一剂量或短期治疗不需调整用药剂量。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其发生全身性中毒的可能性增大。对于营养不良或低血容量性休克经过治疗的病人,也应考虑到此风险。
硬膜外麻醉可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如预先输注扩容或使用升压药物,可减少这一副作用的发生。例如低血压一旦发生可以用5~10mg麻黄素静脉注射治疗,必要时可重复用药。
过量或意外注入血管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惊厥、意识障碍)和/或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心肌抑制)。
如果本品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途径同时给药,则应考虑总剂量和由此导致的全身毒性风险。
每次局部麻醉注射后,应仔细和持续监测心血管和呼吸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应记住,在这种情况下,躁动、焦虑、耳鸣、头晕、视物模糊、震颤、抑郁或嗜睡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早期预警体征。
对于既往存在异常神经病理学(例如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应非常谨慎(如果需要)地使用局部麻醉剂。当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或脊髓严重疾病时,如脑膜炎、脑积水、颅脑或脊髓出血、肿瘤、脊髓灰质炎、梅毒、结核或脊髓转移性病灶,应格外慎用硬膜外、骶管和脊髓麻醉。
本品注射和输注液可能具有生卟啉作用,仅当无更安全的替代药物时,才应用于急性卟啉症患者。对于易感患者,应采取适当的警惕。
对驾驶和机械操作者的影响:
即使没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局部麻醉会轻微地影响精神状况及共济协调,还会暂时损害运动和灵活性,这些作用与剂量有关。
药品不含防腐剂只能一次性使用,任何残留在打开容器中的液体必须抛弃,完整的容器不能再高压灭菌。
有个案病例报道使用局麻药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有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先天性或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心肺损害、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及合并暴露于氧化剂或其代谢产物的患者出现该症临床表现的可能性更高。此类患者如必须使用局麻药建议密切监测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症状和体征。皮肤发绀或血液颜色异常等体征可在给药后即刻或数小时后出现。高铁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持续提高,因此应立即给予处理以避免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包括惊厥、昏迷、心律失常和死亡。停用本品和其他氧化剂,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给予支持治疗、氧气和水化。更严重的临床表现可能需要亚甲基蓝、换血或高压氧治疗。
关节镜检查和其他手术操作后关节内持续输注局部麻醉药未经批准,在接受此类输注的患者中已有软骨溶解的上市后报告。大多数报告的软骨溶解病例均涉及肩关节软骨溶解。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数据来确定输注时间较短时是否仍会引起这些异常结果。症状(如关节痛、僵硬和运动功能丧失)发生的时间不固定,但最早可在术后第2个月开始出现。目前,尚无治疗软骨溶解的有效方法。发生软骨溶解的患者需要接受额外的诊断性和治疗性手术操作,一些患者需要接受关节成形术或肩关节置换术。因此,不应使用本品进行术后关节内连续输注。
低分子肝素和类肝素(脊柱/硬膜外血肿)-当采用神经轴麻醉(硬膜外/脊髓麻醉)时,已使用或计划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肝素抗凝的患者有发生硬膜外或脊髓血肿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导致长期或永久性瘫痪。使用留置硬膜外导管、进行创伤性或重复硬膜外/脊髓穿刺以及合并使用影响止血的药物(如NSAIDS、血小板抑制剂或其他抗凝剂)时,这些事件的风险增加。应经常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体征和症状。
有些局部麻醉如头颈部区域的注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对于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要谨慎。同时对于老年患者和伴有严重肝病、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要特别注意。
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能与罗哌卡因存在对心脏的相加作用,所以应该对使用这类药物的病人进行严密监护,可考虑进行心电图监护。
盐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或外周神经阻滞中,特别是老年患者和伴有心脏病患者发生局麻药误入血管时,曾有心跳停止的报道。有些病例复苏困难。发生心跳停止时,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可能应该延长复苏时间。
应使用实现有效麻醉的最低剂量。老年患者肝脏、肾脏或心脏功能降低以及伴随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剂量选择时要小心,从剂量范围的最小值开始,同时检测肾功能会有帮助。
罗哌卡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消除,肝功能变化可能产生显著后果。罗哌卡因的清除率为中等至较低,具体取决于其游离分数和固有代谢清除率。因此,严重肝病患者应谨慎使用本品。
通常情况下肾功能不全病人如用单一剂量或短期治疗不需调整用药剂量。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其发生全身性中毒的可能性增大。对于营养不良或低血容量性休克经过治疗的病人,也应考虑到此风险。
硬膜外麻醉可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如预先输注扩容或使用升压药物,可减少这一副作用的发生。例如低血压一旦发生可以用5~10mg麻黄素静脉注射治疗,必要时可重复用药。
过量或意外注入血管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惊厥、意识障碍)和/或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心肌抑制)。
如果本品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途径同时给药,则应考虑总剂量和由此导致的全身毒性风险。
每次局部麻醉注射后,应仔细和持续监测心血管和呼吸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应记住,在这种情况下,躁动、焦虑、耳鸣、头晕、视物模糊、震颤、抑郁或嗜睡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早期预警体征。
对于既往存在异常神经病理学(例如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应非常谨慎(如果需要)地使用局部麻醉剂。当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或脊髓严重疾病时,如脑膜炎、脑积水、颅脑或脊髓出血、肿瘤、脊髓灰质炎、梅毒、结核或脊髓转移性病灶,应格外慎用硬膜外、骶管和脊髓麻醉。
本品注射和输注液可能具有生卟啉作用,仅当无更安全的替代药物时,才应用于急性卟啉症患者。对于易感患者,应采取适当的警惕。
对驾驶和机械操作者的影响:
即使没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局部麻醉会轻微地影响精神状况及共济协调,还会暂时损害运动和灵活性,这些作用与剂量有关。
药品不含防腐剂只能一次性使用,任何残留在打开容器中的液体必须抛弃,完整的容器不能再高压灭菌。
有个案病例报道使用局麻药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有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先天性或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心肺损害、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及合并暴露于氧化剂或其代谢产物的患者出现该症临床表现的可能性更高。此类患者如必须使用局麻药建议密切监测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症状和体征。皮肤发绀或血液颜色异常等体征可在给药后即刻或数小时后出现。高铁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持续提高,因此应立即给予处理以避免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包括惊厥、昏迷、心律失常和死亡。停用本品和其他氧化剂,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给予支持治疗、氧气和水化。更严重的临床表现可能需要亚甲基蓝、换血或高压氧治疗。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期用药
在器官发生期间,大鼠和家兔每日皮下注射罗哌卡因后(估计全身暴露量[血浆AUC]是200mg硬膜外给药后临床暴露量的两倍),无致畸性证据。大鼠从妊娠晚期至断乳期间以相同的方式每日给予罗哌卡因,对晚期胎仔发育、分娩、哺乳、新生仔活力或子代生长无给药相关影响。在从妊娠晚期至断乳接受给药的大鼠中,与罗哌卡因相比,布比卡因在更低剂量和更低的游离血浆浓度下引起母体毒性。
尚未在早产孕妇中进行本品对发育中胎儿影响的临床研究。只有当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能在妊娠期间使用本品。
产科本品的硬膜外使用已有充分记录,并报告了不良反应(见[不良反应]:胎儿、新生儿和婴儿不良事件)。
未记录剖宫产鞘内给药。
哺乳期用药
大鼠从妊娠晚期至断奶期间接受罗哌卡因皮下给药(估计全身暴露量[血浆AUC]是200mg硬膜外给药后临床暴露量的两倍),未影响晚期胎仔发育、分娩、哺乳、新生仔活力或子代生长。罗哌卡因和/或其代谢物分泌至大鼠乳汁中,但尚未研究其分泌至人乳汁中的情况。
在器官发生期间,大鼠和家兔每日皮下注射罗哌卡因后(估计全身暴露量[血浆AUC]是200mg硬膜外给药后临床暴露量的两倍),无致畸性证据。大鼠从妊娠晚期至断乳期间以相同的方式每日给予罗哌卡因,对晚期胎仔发育、分娩、哺乳、新生仔活力或子代生长无给药相关影响。在从妊娠晚期至断乳接受给药的大鼠中,与罗哌卡因相比,布比卡因在更低剂量和更低的游离血浆浓度下引起母体毒性。
尚未在早产孕妇中进行本品对发育中胎儿影响的临床研究。只有当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能在妊娠期间使用本品。
产科本品的硬膜外使用已有充分记录,并报告了不良反应(见[不良反应]:胎儿、新生儿和婴儿不良事件)。
未记录剖宫产鞘内给药。
哺乳期用药
大鼠从妊娠晚期至断奶期间接受罗哌卡因皮下给药(估计全身暴露量[血浆AUC]是200mg硬膜外给药后临床暴露量的两倍),未影响晚期胎仔发育、分娩、哺乳、新生仔活力或子代生长。罗哌卡因和/或其代谢物分泌至大鼠乳汁中,但尚未研究其分泌至人乳汁中的情况。
【儿童用药】 本品目前尚无研究资料,不建议应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
【老年用药】 参见[用法用量],或遵医嘱。
老年患者肝脏、肾脏或心脏功能降低以及伴随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剂量选择时要小心,从剂量范围的最小值开始,同时检测肾功能会有帮助。
老年患者肝脏、肾脏或心脏功能降低以及伴随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剂量选择时要小心,从剂量范围的最小值开始,同时检测肾功能会有帮助。
【药物相互作用】 因为毒性作用是可以累加的,接受其他局麻药与酰胺类局麻药结构相似的药物(如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病人如同时使用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应慎用。未进行专门的罗哌卡因和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相互作用的研究,但建议慎用(见[注意事项])。
肾上腺素
加入肾上腺素不能改善罗哌卡因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配伍禁忌
罗哌卡因在pH 6.0以上难溶,所以在碱性环境中会导致沉淀。
细胞色素P450相互作用(见[临床毒理]药代动力学特性)
罗哌卡因由CYP1A2和CYP3A4酶代谢。预计与这些酶的诱导剂的相互作用不具有临床意义,但当本品与强效酶联合使用时,存在代谢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CYP1A2抑制剂
在健康志愿者中,当与氟伏沙明,一种强效的CYP1A2竞争抑制剂同时使用时,罗哌卡因的清除率下降达77%。主要代谢产物3-羟基-罗哌卡因的形成过程与CYP1A2相关。因此,与本品同时给予CYP1A2的强抑制剂,如氟伏沙明和依诺沙星,可导致使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升高的代谢相互作用。因此对于应用CYP1A2强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罗哌卡因。
当CYP1A2抑制剂共同给药时应谨慎。也可能发生与已知被CYP1A2通过竞争抑制代谢的药物如茶碱和丙咪嗪的药物相互作用。
CYP3A4抑制剂
在健康志愿者中,与CYP3A4的强效抑制剂酮康唑联合给药可引起罗哌卡因清除率轻微(15%)降低。
理论相互作用
在体外,CYP2E1抑制剂西咪替丁不抑制3-羟基罗哌卡因的形成,但抑制了一些次要代谢物的形成。
相互作用的临床相关性
根据本品的临床经验,患者通常接受本品联合其他几种药物治疗。因此,本品的安全性评价是在其与各种伴随治疗联合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研究中安全性数据的审查表明,本品的安全性特征与用于局部麻醉的其他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相当。
这些数据表明,当本品单次给药或给药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时,无任何需要进行特殊研究的药物相互作用。此外,在临床项目中,通过CYP1A2代谢的药物与本品联合使用,未发现代谢相互作用的临床证据。
局麻药与下列药物(包括除本品以外的其他局麻药)合用可能增加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风险:
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硝酸甘油、硝普钠、氧化亚氮;
局麻药:阿替卡因、本佐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丁卡因;
抗肿瘤药:环磷酰胺、氟他胺、羟基脲、异环磷酰胺、拉布立酶(rasburicase);
抗生素:氨本砜、呋喃妥因、对氨基水杨酸、磺胺;
抗疟药:氯喹、伯氨喹;
抗惊厥药:苯巴比妥、苯妥英、丙戊酸钠;
其他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胃复安、奎宁、柳氮磺胺吡啶。
肾上腺素
加入肾上腺素不能改善罗哌卡因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配伍禁忌
罗哌卡因在pH 6.0以上难溶,所以在碱性环境中会导致沉淀。
细胞色素P450相互作用(见[临床毒理]药代动力学特性)
罗哌卡因由CYP1A2和CYP3A4酶代谢。预计与这些酶的诱导剂的相互作用不具有临床意义,但当本品与强效酶联合使用时,存在代谢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CYP1A2抑制剂
在健康志愿者中,当与氟伏沙明,一种强效的CYP1A2竞争抑制剂同时使用时,罗哌卡因的清除率下降达77%。主要代谢产物3-羟基-罗哌卡因的形成过程与CYP1A2相关。因此,与本品同时给予CYP1A2的强抑制剂,如氟伏沙明和依诺沙星,可导致使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升高的代谢相互作用。因此对于应用CYP1A2强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罗哌卡因。
当CYP1A2抑制剂共同给药时应谨慎。也可能发生与已知被CYP1A2通过竞争抑制代谢的药物如茶碱和丙咪嗪的药物相互作用。
CYP3A4抑制剂
在健康志愿者中,与CYP3A4的强效抑制剂酮康唑联合给药可引起罗哌卡因清除率轻微(15%)降低。
理论相互作用
在体外,CYP2E1抑制剂西咪替丁不抑制3-羟基罗哌卡因的形成,但抑制了一些次要代谢物的形成。
相互作用的临床相关性
根据本品的临床经验,患者通常接受本品联合其他几种药物治疗。因此,本品的安全性评价是在其与各种伴随治疗联合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研究中安全性数据的审查表明,本品的安全性特征与用于局部麻醉的其他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相当。
这些数据表明,当本品单次给药或给药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时,无任何需要进行特殊研究的药物相互作用。此外,在临床项目中,通过CYP1A2代谢的药物与本品联合使用,未发现代谢相互作用的临床证据。
局麻药与下列药物(包括除本品以外的其他局麻药)合用可能增加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风险:
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硝酸甘油、硝普钠、氧化亚氮;
局麻药:阿替卡因、本佐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丁卡因;
抗肿瘤药:环磷酰胺、氟他胺、羟基脲、异环磷酰胺、拉布立酶(rasburicase);
抗生素:氨本砜、呋喃妥因、对氨基水杨酸、磺胺;
抗疟药:氯喹、伯氨喹;
抗惊厥药:苯巴比妥、苯妥英、丙戊酸钠;
其他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胃复安、奎宁、柳氮磺胺吡啶。
【药物过量】 毒性
因为所使用的剂量较低,蛛网膜下腔给药后,一般不会产生全身毒性反应。如过高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可能会引起全脊髓阻滞。
全身毒性
全身毒性反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这些反应是由于局麻药较高的血药浓度(可能因血管内误注射,药物过量或由高血管化区域吸收过快造成)所引起的。所有局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症状都相似,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的症状却与所用药物,包括种类和剂量相关。
将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可能立即产生全身毒性反应(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当给药过量时,由于局麻药血浓度上升缓慢,全身毒性反应出现较晚(注射后15至60分钟)。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可以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最先出现的症状是视觉和听觉障碍,口周麻木、头昏、轻微头痛,麻刺感和感觉异常。语言障碍、肌肉僵直和肌肉震颤是非常严重的症状,可能是惊厥急性发作的先兆。不要将这些症状和神经官能症的行为相混淆。这些症状出现后,会出现意识丧失和癫痫大发作的惊厥,时间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由于突然惊厥引起的肌肉活动增加和对呼吸的影响,会立即产生缺氧和碳酸过多的症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窒息。呼吸和代谢性酸中毒会增加局麻药的毒性作用。
局麻药通过重新分布和代谢离开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得到恢复。一般来说,只要未注射大量的药物,机体就可以很快得到恢复。
发生心血管系统中毒情况更为严重,全身高浓度局麻药会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在志愿者静脉注射罗哌卡因会引起心脏传导和心肌收缩抑制的症状。除非病人处于麻醉状态或使用了大量的镇静剂如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的现象一般出现于心血管毒性作用产生之前。
全身毒性反应的治疗
如果出现急性全身中毒的现象必须立即停止注射局麻药。
如果发生惊厥,必须治疗。治疗目的是保证供氧,中止惊厥和维持体循环。必要时可给予面罩供辅助通气。如果在15~20秒内惊厥没有自动停止,必须静脉给予抗惊厥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00~150mg可快速中止惊厥发作,也可选择起效缓慢的安定5~10mg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能很快地中止肌肉抽搐,但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和控制通气。
如果确实出现心血管系统抑制症状(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可静注5~10mg麻黄素,必要时2~3分钟后重复推注。如出现心脏停搏必须进行心脏按摩,控制酸中毒也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循环衰竭,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适当的供氧、通气和维持循环以及治疗酸中毒,对抢救生命尤为重要。
发生心跳停止时,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可能应该延长复苏时间。
由于主动脉下腔静脉被妊娠子宫压逼,仰卧位对于足月孕妇是有危险的,因此,在全身毒性治疗过程中,随着区域阻滞产妇出现低血压或胎儿心动过缓,产妇如果可以应该保持在左侧卧位,或者应该完成子宫离开大血管的手动移位。产科患者的复苏可能需要比非怀孕患者的复苏时间更长,心脏按压可能是无效的。胎儿的快速娩出可能会改善对复苏的结局。
全脊髓阻滞
症状
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中非常罕见但却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广泛或全脊髓阻滞导致的心血管系统抑制和呼吸系统抑制。心血管系统抑制是由于交感神经阻滞导致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甚至是心脏停搏。呼吸系统抑制是因为阻滞了呼吸肌(包括横膈膜)的支配神经。
治疗
如出现广泛或全脊髓阻滞的迹象应立即停药。应进行以维持供氧和维持循环为主的治疗,应注意供氧,必要时可辅助通气。
如果出现心血管系统抑制症状(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可静注5-10mg麻黄素,必要时2-3分钟后重新推注。如出现心脏停搏必须进行心脏按摩,控制酸中毒也非常重要。
因为所使用的剂量较低,蛛网膜下腔给药后,一般不会产生全身毒性反应。如过高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可能会引起全脊髓阻滞。
全身毒性
全身毒性反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这些反应是由于局麻药较高的血药浓度(可能因血管内误注射,药物过量或由高血管化区域吸收过快造成)所引起的。所有局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症状都相似,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的症状却与所用药物,包括种类和剂量相关。
将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可能立即产生全身毒性反应(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当给药过量时,由于局麻药血浓度上升缓慢,全身毒性反应出现较晚(注射后15至60分钟)。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可以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最先出现的症状是视觉和听觉障碍,口周麻木、头昏、轻微头痛,麻刺感和感觉异常。语言障碍、肌肉僵直和肌肉震颤是非常严重的症状,可能是惊厥急性发作的先兆。不要将这些症状和神经官能症的行为相混淆。这些症状出现后,会出现意识丧失和癫痫大发作的惊厥,时间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由于突然惊厥引起的肌肉活动增加和对呼吸的影响,会立即产生缺氧和碳酸过多的症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窒息。呼吸和代谢性酸中毒会增加局麻药的毒性作用。
局麻药通过重新分布和代谢离开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得到恢复。一般来说,只要未注射大量的药物,机体就可以很快得到恢复。
发生心血管系统中毒情况更为严重,全身高浓度局麻药会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在志愿者静脉注射罗哌卡因会引起心脏传导和心肌收缩抑制的症状。除非病人处于麻醉状态或使用了大量的镇静剂如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的现象一般出现于心血管毒性作用产生之前。
全身毒性反应的治疗
如果出现急性全身中毒的现象必须立即停止注射局麻药。
如果发生惊厥,必须治疗。治疗目的是保证供氧,中止惊厥和维持体循环。必要时可给予面罩供辅助通气。如果在15~20秒内惊厥没有自动停止,必须静脉给予抗惊厥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00~150mg可快速中止惊厥发作,也可选择起效缓慢的安定5~10mg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能很快地中止肌肉抽搐,但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和控制通气。
如果确实出现心血管系统抑制症状(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可静注5~10mg麻黄素,必要时2~3分钟后重复推注。如出现心脏停搏必须进行心脏按摩,控制酸中毒也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循环衰竭,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适当的供氧、通气和维持循环以及治疗酸中毒,对抢救生命尤为重要。
发生心跳停止时,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可能应该延长复苏时间。
由于主动脉下腔静脉被妊娠子宫压逼,仰卧位对于足月孕妇是有危险的,因此,在全身毒性治疗过程中,随着区域阻滞产妇出现低血压或胎儿心动过缓,产妇如果可以应该保持在左侧卧位,或者应该完成子宫离开大血管的手动移位。产科患者的复苏可能需要比非怀孕患者的复苏时间更长,心脏按压可能是无效的。胎儿的快速娩出可能会改善对复苏的结局。
全脊髓阻滞
症状
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中非常罕见但却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广泛或全脊髓阻滞导致的心血管系统抑制和呼吸系统抑制。心血管系统抑制是由于交感神经阻滞导致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甚至是心脏停搏。呼吸系统抑制是因为阻滞了呼吸肌(包括横膈膜)的支配神经。
治疗
如出现广泛或全脊髓阻滞的迹象应立即停药。应进行以维持供氧和维持循环为主的治疗,应注意供氧,必要时可辅助通气。
如果出现心血管系统抑制症状(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可静注5-10mg麻黄素,必要时2-3分钟后重新推注。如出现心脏停搏必须进行心脏按摩,控制酸中毒也非常重要。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使用的是其S-(-)-对映体。局麻药可通过提高神经电兴奋的阈值、减慢神经冲动传导以及降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来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般情况下,麻醉进程与受影响的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形成和传导速度有关。临床上神经功能丧失的顺序为:疼痛、温度、触觉、本体感觉、骨骼肌张力。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罗哌卡因在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中呈弱阳性,罗哌卡因Ames试验和小鼠体内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
生殖毒性
在一项两代大鼠生殖毒性试验中,雌性大鼠(F0)在整个交配期、妊娠、分娩和哺乳期皮下注射罗哌卡因6.3、12、23mg/kg/天[根据mg/m2和人体60kg体重计,分别相当于硬膜外给药的人最大推荐剂量(MRHD)必(770mg/24小时)的0.08、0.15、0.29倍,分别相当于神经阻滞给药MRHD(250mg)的0.24、0.45、0.88倍],未见对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
妊娠大鼠和兔在器官发生期(大鼠于妊娠第6~15天,兔于妊娠第6~18天)分别皮下注射给予罗哌卡因5.3、11、26mg/kg/天和1.3、4.2、13mg/kg/天(以mg/m2计,相当于硬膜外给药MRHD的0.07、0.14、0.33倍和0.03、0.10、0.33倍,相当于神经阻滞给药MRHD的0.21.0.43、1.0倍和0.10、0.32、1.0倍),未见致畸性。
在围产期毒性试验中,雌性大鼠在妊娠第15天至哺乳期第20天皮下注射给予罗哌卡因5.3、11、26mg/kg/天(分别为硬膜外给药MRHD的0.07、0.14、0.33倍,神经阻滞给药MRHD的0.21、0.43、1.0倍),在高剂量时可见母体毒性,未见对晚期胎仔发育、分娩、窝数、哺乳、新生幼仔活力和子代生长的影响,但未评估功能终点。
雄性大鼠于交配前9周至交配期间,雌性大鼠于交配前2周、交配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直至交配后第42天每天皮下注射给予罗哌卡因6.3、12、23mg/kg/天(分别为硬膜外给药MRHD的0.08、0.15、0.29倍,神经阻滞给药MRHD的0.24、0.45、0.88倍),在剂量为23mg/kg时可见幼仔出生后前3天死亡率增加,该影响被认为是继发于母体毒性引起的母体哺育能力损害。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给药组的窝参数、生育力、平均妊娠时间和出生幼仔数量未见明显差异。
致癌性
尚未进行罗哌卡因致癌性试验。
其他毒性
犬、未妊娠和妊娠绵羊静脉输注罗哌卡因后,产生癫痫的平均剂量分别为1.9、6.1和5.9mg/kg(基于绵羊75kg体重和人60kg体重,相应的人体等效剂量分别为5.3、6.6和6.4mg/kg)。这些剂量对应的血浆浓度峰值分别为11.4、4.3和5μg/mL。
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使用的是其S-(-)-对映体。局麻药可通过提高神经电兴奋的阈值、减慢神经冲动传导以及降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来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般情况下,麻醉进程与受影响的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形成和传导速度有关。临床上神经功能丧失的顺序为:疼痛、温度、触觉、本体感觉、骨骼肌张力。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罗哌卡因在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中呈弱阳性,罗哌卡因Ames试验和小鼠体内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
生殖毒性
在一项两代大鼠生殖毒性试验中,雌性大鼠(F0)在整个交配期、妊娠、分娩和哺乳期皮下注射罗哌卡因6.3、12、23mg/kg/天[根据mg/m2和人体60kg体重计,分别相当于硬膜外给药的人最大推荐剂量(MRHD)必(770mg/24小时)的0.08、0.15、0.29倍,分别相当于神经阻滞给药MRHD(250mg)的0.24、0.45、0.88倍],未见对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
妊娠大鼠和兔在器官发生期(大鼠于妊娠第6~15天,兔于妊娠第6~18天)分别皮下注射给予罗哌卡因5.3、11、26mg/kg/天和1.3、4.2、13mg/kg/天(以mg/m2计,相当于硬膜外给药MRHD的0.07、0.14、0.33倍和0.03、0.10、0.33倍,相当于神经阻滞给药MRHD的0.21.0.43、1.0倍和0.10、0.32、1.0倍),未见致畸性。
在围产期毒性试验中,雌性大鼠在妊娠第15天至哺乳期第20天皮下注射给予罗哌卡因5.3、11、26mg/kg/天(分别为硬膜外给药MRHD的0.07、0.14、0.33倍,神经阻滞给药MRHD的0.21、0.43、1.0倍),在高剂量时可见母体毒性,未见对晚期胎仔发育、分娩、窝数、哺乳、新生幼仔活力和子代生长的影响,但未评估功能终点。
雄性大鼠于交配前9周至交配期间,雌性大鼠于交配前2周、交配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直至交配后第42天每天皮下注射给予罗哌卡因6.3、12、23mg/kg/天(分别为硬膜外给药MRHD的0.08、0.15、0.29倍,神经阻滞给药MRHD的0.24、0.45、0.88倍),在剂量为23mg/kg时可见幼仔出生后前3天死亡率增加,该影响被认为是继发于母体毒性引起的母体哺育能力损害。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给药组的窝参数、生育力、平均妊娠时间和出生幼仔数量未见明显差异。
致癌性
尚未进行罗哌卡因致癌性试验。
其他毒性
犬、未妊娠和妊娠绵羊静脉输注罗哌卡因后,产生癫痫的平均剂量分别为1.9、6.1和5.9mg/kg(基于绵羊75kg体重和人60kg体重,相应的人体等效剂量分别为5.3、6.6和6.4mg/kg)。这些剂量对应的血浆浓度峰值分别为11.4、4.3和5μg/mL。
【药代动力学】 罗哌卡因的解离常数(pKa)为8.1,分布率为141(25℃n-辛醇/磷酸盐缓冲液pH7.4)。
罗哌卡因的血浆浓度取决于剂量、用药途径和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罗哌卡因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最大血浆浓度和剂量成正比。
罗哌卡因从硬膜外的吸收是完全的,呈双相性,快相半衰期为14分钟,慢相终末半衰期约为4小时。因缓慢吸收是清除罗哌卡因的限速因子,所以硬膜外用药比静脉用药清除半衰期要长。
罗哌卡因总血浆清除率每分钟440ml。游离血浆清除率为每分钟8L。肾清除率为每分钟1ml,稳态分布容积为47升,终末半衰期为1.8小时。罗哌卡因经肝脏中间代谢率为0.4。罗哌卡因在血浆中主要和α1-酸糖蛋白结合,非蛋白结合率约6%。
肾功能损害对于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有微弱或无明显影响。罗哌卡因的代谢物羟基罗哌卡因(PPX)的清除率和肌酐清除率有明显相关性。缺乏曲线下面积(AUG)上总体和未结合药物暴露量与肌酐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表明PPX的总清除率包括非肾脏清除加上通过肾脏清除的部分。一些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因低水平的非肾脏清除率而导致羟基罗哌卡因的药物暴露量增多。
当连续硬膜外注射时,可观察到罗哌卡因总的血浆浓度的增加和手术后α1-酸糖蛋白浓度的增加有关,未结合的(药理学活性)浓度的变化比总血浆浓度的变化要小得多。
罗哌卡因易于透过胎盘,非结合浓度很快达到平衡。与母体相比胎儿体内罗哌卡因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低,胎儿的总血浆浓度也比母体的低。
罗哌卡因主要是通过芳香羟基化作用而充分代谢,静脉注射后总剂量的86%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其中仅1%与未代谢的药物有关。主要代谢物是3-羟基罗哌卡因,其中约37%以结合物形式从尿液中排泄出来,尿液中排出的4-羟基罗哌卡因,N-去烷基代谢物和4-羟基去烷基代谢物约为1~3%。结合的和非结合的3-羟基罗哌卡因在血浆中仅显示可测知的浓度。3-羟基罗哌卡因和4-羟基罗哌卡因有局麻作用,但是麻醉作用比罗哌卡因弱。
罗哌卡因在体内没有消旋作用的证据。
罗哌卡因的血浆浓度取决于剂量、用药途径和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罗哌卡因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最大血浆浓度和剂量成正比。
罗哌卡因从硬膜外的吸收是完全的,呈双相性,快相半衰期为14分钟,慢相终末半衰期约为4小时。因缓慢吸收是清除罗哌卡因的限速因子,所以硬膜外用药比静脉用药清除半衰期要长。
罗哌卡因总血浆清除率每分钟440ml。游离血浆清除率为每分钟8L。肾清除率为每分钟1ml,稳态分布容积为47升,终末半衰期为1.8小时。罗哌卡因经肝脏中间代谢率为0.4。罗哌卡因在血浆中主要和α1-酸糖蛋白结合,非蛋白结合率约6%。
肾功能损害对于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有微弱或无明显影响。罗哌卡因的代谢物羟基罗哌卡因(PPX)的清除率和肌酐清除率有明显相关性。缺乏曲线下面积(AUG)上总体和未结合药物暴露量与肌酐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表明PPX的总清除率包括非肾脏清除加上通过肾脏清除的部分。一些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因低水平的非肾脏清除率而导致羟基罗哌卡因的药物暴露量增多。
当连续硬膜外注射时,可观察到罗哌卡因总的血浆浓度的增加和手术后α1-酸糖蛋白浓度的增加有关,未结合的(药理学活性)浓度的变化比总血浆浓度的变化要小得多。
罗哌卡因易于透过胎盘,非结合浓度很快达到平衡。与母体相比胎儿体内罗哌卡因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低,胎儿的总血浆浓度也比母体的低。
罗哌卡因主要是通过芳香羟基化作用而充分代谢,静脉注射后总剂量的86%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其中仅1%与未代谢的药物有关。主要代谢物是3-羟基罗哌卡因,其中约37%以结合物形式从尿液中排泄出来,尿液中排出的4-羟基罗哌卡因,N-去烷基代谢物和4-羟基去烷基代谢物约为1~3%。结合的和非结合的3-羟基罗哌卡因在血浆中仅显示可测知的浓度。3-羟基罗哌卡因和4-羟基罗哌卡因有局麻作用,但是麻醉作用比罗哌卡因弱。
罗哌卡因在体内没有消旋作用的证据。
【贮藏】 30℃以下室温贮藏,避免冻结。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包装】 暂无权限
【有效期】 36个月
【执行标准】 暂无权限
【批准文号】 暂无权限
【生产企业】 暂无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