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石酸唑吡坦口腔崩解片
本品主要成分为:酒石酸吡唑坦。
化学名称:双[N,N-二甲基-2-[6-甲基-2-(4-甲基苯基)咪唑并[1,2- ]吡啶-3基]-乙酰胺](2R,3R)-2,3-二羟丁二酸盐。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 :(C19H21N3O2)2·C4H6O6
分子量 :764.8
本品用于下列情况下严重睡眠障碍的治疗:治疗偶发性、暂时性失眠症。
用法:用干手撕开掀背包装,取出药片,置于口腔中,服用不需水,药片将迅速崩解,随唾液吞服即可。不建议将药片掰开服用。
用量:口服。应用本品治疗通常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不得超过最大治疗剂量。
成人常用剂量:10mg/日。老年患者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应减半即为5mg。每日剂量不得超过10mg。
本品应在临睡前服药。由于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资料,本品不应用于儿童。
根据患者的症状,本品可连续使用或按需使用。
治疗持续时间
本品的治疗时间应尽可能短,最短为数天,最长不超过4周,包括逐渐减量期(见【注意事项】)
应建议患者按下列方法接受治疗:
-对偶发性失眠(例如旅行期间),治疗2-5天
-对暂时性失眠(例如烦恼期间),治疗2-3周
很短期治疗的患者无需逐渐停药。
某些患者的服药时间可能需要超过4周,但必须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谨慎和认真的评估后再做决定
这些不良作用的发生依赖于药物剂量和患者个体的敏感性。
神经-精神作用(见【注意事项】)
-顺行性遗忘症可发生在治疗剂量时,其发生风险随剂量的增加而呈比例的增加。
-行为异常,意识损害,易怒,攻击性,易激动
-身体和精神的依赖,即使在治疗剂量时也会发生,可伴有终止治疗时戒断综合征或反跳性失眠的出现。
-酒醉感,头痛,共济失调,
-精神错乱,警觉性减低甚至昏睡(特别是老年患者),失眠症,噩梦,紧张
-性欲改变。
皮肤:-皮疹(痒疹的或非痒疹的)
全身:-肌张力减退,无力感
视觉:-复视
胃肠道:-胃肠道功能异常
梦游症及相关行为:如梦中驾车、做饭、打电话等。(详见【注意事项】)
下列情况应禁忌使用本品:
·对唑吡坦或本品任何一种成分过敏时,
·严重呼吸功能不全,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严重、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有肝性脑病风险),
·肌无力。
本品为冻干法制得,服用前请按图示正确取用。
药理学安全性:在重复使用本品超过数周后,苯二氮卓类及相关药物的镇静或催眠作用可能会逐渐降低。
严重的过敏反应和类过敏样反应
患者首次或连续服用包括唑吡坦在内的镇静催眠药后,舌头、声门或喉部血管性水肿的罕见情况已有报道。有些患者有额外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咽喉闭合或恶心和呕吐。如血管性水肿累及咽喉、声门或喉,可能会发生气道阻塞,甚至是致命的。如果患者服用唑吡坦后出现血管性水肿,应停止使用该药。
异常思维和行为改变
已有报道称,患者出现异常思维和行为改变与服用镇静/催眠药有关。有些改变可能是冲动失控(如攻击性和性格外向性)。类似酒精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产生的影响。视觉和听觉幻觉和行为改变如行为异常、情绪激动和去人格化已有报道。在对照试验中,服用唑吡坦后有不足1%的成年失眠患者出现幻觉。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在接受唑吡坦治疗后,有7.4%伴随有儿童多动症的儿科患者出现幻觉。
服用包括唑吡坦在内的镇静/催眠药后,出现的复杂行为如“睡眠-驾驶”(即服用镇静催眠药后在还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并且不记得发生过事件)已有报道。不管是初次服用还是常常服用镇静/催眠药的患者,这些事件均可能发生。虽然单独服用治疗剂量的酒石酸吡唑坦也可能发生复杂行为如睡眠-驾驶”,但同时服用酒精和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者服用了超过最大推荐剂量的酒石酸吡唑坦均会增加此类行为的风险。鉴于对患者和社会的潜在风险,吐过患者出现“睡眠-驾驶”事件,强烈建议停止用药。服用镇静催眠药后未完全清醒情况下进行的其它复杂行为(例如准备食物和进食、打电话或性行为)也有报道。对于“睡眠-驾驶”一样,患者通常不能记住这些事件。还可能会不可预知的发生健忘症、焦虑症和其他神经-精神症状。
有报道称,服用镇静催眠药的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病情会恶化,包括自杀念头和行为(包括完成自杀)。上面列出的异常行为是否有特定的实例是药物引起的、自发的或起源于一个基本的精神或身体机理失调的结果还很少有把握确定。
依赖性
使用任何的苯二氮卓类及相关药物,尤其是使用时间延长时可诱发身体或精神的依赖性。
可能引发依赖性的几个因素:
·治疗持续时间
·药物剂量
·对其它药物(医药产品或非医药产品)以及酒精的依赖病史
依赖性可出现在治疗剂量下和/或那些没有个体危险因素的患者。本品在治疗剂量时极少有药物依赖的报道。当终止药物治疗时,药物依赖状态能产生药物戒断综合征。常见的某些症状为:失眠,头痛,明显的焦虑,肌痛、肌肉紧张和易怒。罕见的症状:精神激动或甚至精神错乱,手指和脚趾的感觉异常,对光、声音和身体接触高度敏感,去人格化,现实感丧失,幻觉以及惊厥。戒断综合征可出现在药物治疗终止后数天内。与短效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合用,某些戒断症状可发生于两次连续的服药期间,特别是在使用高剂量时。不管用于抗焦虑或催眠作用,数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合用易于增加药物依赖的风险。
已有本品药物滥用的报道。
反跳性失眠
该一过性的综合征为一种在使用苯二氮卓类和相关药物治疗后最初失眠症的加重表现。
蓄积风险
苯二氮卓类以及相关药物(如同所有的药物)可在机体内保留大约5个半衰期(见【药代动力学】)。在老年患者或具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半衰期可能明显延长。重复给药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达到稳态的时间要迟得多,而稳态浓度则更高。只有在稳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见【用法用量】)。根据唑吡坦的代谢途径,在肾功能不全时预期不太会发生蓄积情况(见【药代动力学】)。
老年患者
当给老年人服用苯二氮卓类以及相关药物时应特别慎重,因为其具有镇静和/或肌肉松弛作用,可能导致老年人发生具有严重后果的跌倒。
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具有酒精中毒病史或药物(医药产品或非医药产品)成瘾的患者需要更特别的谨慎(见【药物相互作用】)。
失眠症可能与患者本身具有的一种身体或精神异常的基础疾病有关。如果经过短期治疗后失眠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检查。
治疗持续时间
根据失眠症的类型,应明确告知患者治疗的时间(见【用法用量】)。
严重抑郁症患者
由于苯二氮卓类以及相关药物能使抑郁症状发展为持续或者甚至恶化为自杀倾向,因此不能对该类患者单独使用本品。
逐渐减量停药
应明确告知患者停止用药的方式。也要让患者了解需逐渐停止用药,但必须提醒患者可能会出现反跳性失眠,并让其知道此失眠与逐渐停止药物有关。
必须告知患者渡过这段时间可能是困难的。
儿童
由于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资料,本品不应用于儿童。
老年患者以及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由于这些患者有药物蓄积的风险,应将药物减量(即剂量减半)(见警告)。
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
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必须考虑到苯二氮卓类以及相关药物的镇静作用(特别是由于焦虑和情绪激动可能是呼吸功能失代偿的体征,呼吸功能失代偿患者需要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对驾驶和使用机器能力的影响
应告知驾驶员和机器操作者:使用本品有瞌睡的风险。驾驶员和机器操作者,应避免任何与其它镇静药物的合用或考虑到这种可能的情况(见【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患者没有足够的睡眠,警觉性损害的风险会加大。
在服用唑吡坦且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中有发生梦游症以及相关行为的报道,如梦中驾车、做饭、打电话等,患者醒后对发生的事件无记忆。因唑吡坦引起的意识水平下降和肌肉无力等原因,患者可能发生跌伤、撞伤或其他严重损害。唑吡坦应在睡前服用,保证充足睡眠。不建议在夜间增加服用次数与酒精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联合使用。应加强对老年人用药后的监护。
部分患者服用唑吡坦后,次日早晨出现头晕、困倦、乏力、精神警觉度降低等状况。在此状况下或服药不足8小时,不建议驾驶机动车、操纵机械或从事其他需要精神警觉度的工作。
本品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管制,请按医师处方服药。
妊娠C类:对酒石酸吡唑坦对于妊娠妇女的作用没有进行充分和严格控制的研究。在妊娠期间,仅当潜在的利益大于对胎儿的风险时,可以使用酒石酸吡唑坦。
哺乳:在用药期间不建议母乳喂养。
由于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资料,本品不应用于儿童。
老年患者慎用,参考【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或遵医嘱。
老年患者的剂量应减半(5mg)。
不建议合并使用的药物:酒精
酒精能加强苯二氮卓类以及相关药物的镇静作用,降低警觉性,驾车或操作机器时可能产生危险。应避免同时饮用酒精和同时服用含有酒精的药物。
联合使用时需要谨慎的药物: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
吗啡衍生物(止痛剂,镇咳剂以及替代治疗,除丁丙诺啡);安定类神经镇静药;巴比妥类药物;抗焦虑药物;其它催眠药;镇静类抗抑郁药物;镇静类H1抗组胺药物;中枢抗高血压药物;巴氯芬;沙利度胺;苯噻啶。
中枢抑制作用的增强。警觉性损害,当驾驶和使用机器时很危险。
而且,对于吗啡衍生物(止痛剂,镇咳剂以及替代治疗)和巴比妥类药物:增加呼吸抑制的危险,后者证明在药物过量时可能致命。
丁丙诺啡
增加呼吸抑制的危险,证明可能致命。
仔细评估该合用的风险/效益比。告知患者必须认真遵循处方规定用药。
酮康唑
轻度增加镇静作用。
利福平
由于肝脏代谢的增加,唑吡坦血浆浓度和疗效会降低。
在发生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包括酒精)合用的多种药物中毒时,药物过量会威胁生命。当唑吡坦单独用药过量达400mg剂量时,预后通常较好。
当药物过度过量时,主要的体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根据摄入的剂量可以出现昏睡直至昏迷。
不严重的过量患者中,可以出现精神错乱和昏睡的体征。
在更严重的过量患者中,已有共济失调、低张力、低血压、呼吸抑制以及极例外的死亡报道。
在口服过量后1小时内,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应诱发呕吐;如果患者意识不清醒,应先进行洗胃,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通畅。1小时后,可以使用活性碳以减少其吸收。
建议在特殊的病房里监护心肺功能。
使用氟马西尼可能对故意或意外苯二氮卓类药物过量的诊断和/或治疗有益处。
氟马西尼对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的拮抗作用可能诱发神经系统异常(惊厥),特别是在癫痫患者。
但这种选择性可能是催眠剂量的唑吡坦能维持人的深睡眠和动物中几乎无肌肉松弛及抗惊厥作用的原因。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唑吡坦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遗传毒性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大鼠肝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 :大鼠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高剂量组(100 mg碱/kg)大鼠出现发情期不规律和交配前间隔延长,但经口给予4-100 mg/kg(以 mg/m2计算,相当于人用推荐剂量的5-130倍)时,对雌、雄大鼠生育力和其他生殖参数未见影响。在致畸敏感期试验中,唑吡坦20和100 mg/kg对母体和胎仔均有不良影响,包括母体嗜睡、共济失调、胎仔颅骨骨化不全,呈剂量相关性。胎仔骨化不全提示成熟延迟,此情况在给予镇静/催眠药的大鼠中经常出现。未见致畸作用。唑吡坦对母体和胎仔的无影响剂量为4 mg碱/kg(按 mg/m2计算相当于人用推荐剂量的5倍)。妊娠家兔在所研究的各种剂量下均出现与剂量相关的镇静作用和体重增加减少。高剂量(16 mg碱/kg)下着床后丢失和存活胎仔胸骨节骨化不全发生率增加,胎仔的这些改变是母体体重减轻所继发的。未见致畸作用。唑吡坦对胎兔的无毒性作用的剂量是4 mg碱/kg(按 mg/m2计算相当于人用最大剂量的7倍)。
致癌性 :大鼠、小鼠掺食法给予唑吡坦连续2年,剂量4、18、80 mg/kg/天。按mg/kg或 mg/m2计算,该剂量在小鼠中分别相当于人用最大剂量10 mg的26-520倍或2-35倍,在大鼠中分别相当于43-876倍或6-115倍。大鼠中未见肿瘤发生率增加。在大鼠中,80 mg/kg/天剂量下可见4/100只大鼠(雄 :3只,雌 :1只)出现肾脂肪肉瘤,18 mg/kg/天剂量组的1只雄性大鼠出现肾脂肪瘤。唑吡坦给药组大鼠脂肪瘤和脂肪肉瘤的发生率与历史对照数据相当,认为是自发的。
吸收
口服唑吡坦的生物利用度约为70%,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0.5~3小时之间。
分布
在治疗剂量时,药代动力学呈线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2%,成人人体中分布容积为0.54±0.02L/kg。
代谢和消除
唑吡坦经肝脏代谢,以非活性的代谢产物形式,主要经尿液(大约60%)和粪便(大约40%)排泄。它对肝脏酶没有诱导作用。
血浆消除半衰期大约为2.4小时(0.7-3.5小时)。
危险人群
-在老年患者中可观察到肝脏清除率的降低。峰浓度增加大约50%,而半衰期(平均为3小时)没有明显增加。分布容积减少至0.34±0.05L/kg。
-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不管是否进行透析治疗,均可观察到清除率中等程度的降低。其它动力学参数保持不变。唑吡坦不能经透析清除。
-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唑吡坦的生物利用度增加。其清除率减少而消除半衰期延长(大约10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