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4
药智数据企业版
量身打造,体验升级
立即前往
VIP免费试用申请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临床合理用药 > 甲氧西林 反馈纠错 帮助中心 打印
药物大类 抗感染疾病合理用药
药物小类 抗生素及其他抗菌合理用药
药物名称 甲氧西林
英文名 Methicillin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属所致的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脑脓肿、心包炎、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髓炎、假膜性肠炎等
用法用量 甲氧西林可以肌内注射(500mg/ml)、直接静脉注射(20mg/ml)及静脉滴注的形式给药。成人,每日用量412g,等间隔分为46小时1次,静脉或肌内注射。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肌酐清除率10ml/min或更小)12小时给药量不得超过2g。儿童,每日100200mg/kg,等时间间隔、等剂量46小时1次。 
药理学 本品对产青霉素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作用。其MIC2mg/L。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属、A群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抗菌活性仅为青霉素的1/501/10。除流感嗜血杆菌外(敏感度为2mg/L),革兰阴性杆菌对本品均耐药。 
药动学 本品口服不吸收,必须注射给药。肌内注射1gTmax3060分钟,Cmax约为1217mg/L。静脉注射1g,血清浓度在2040mg/L范围内。血清蛋白结合率为35%~40%。与其他青霉素类药物一样,药物大部分进入细胞外液。甲氧西林通过肾小球分泌的形式从肾脏快速排泄。大约80%的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出,10%以下的药物被代谢。正常肾功能患者的消除半衰期约为30分钟,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半衰期则延长,在使用时应注意调整用药剂量。 
不良反应 肌内注射疼痛较为明显,白细胞减少较常见,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出现间质性肾炎,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可伴发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甚至肾功能减退。停药后绝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复。 
注意事项

 

 
疗效评价  自1960年甲氧西林上市以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已发展到占相当高的比例,其中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仅耐甲氧西林也耐本类其他各品种,还耐各种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只对万古霉素敏感,称为MRSA(me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我国未生产甲氧西林,最早上市的品种为苯唑西林,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以来,耐药菌比例不断增高,情况类似甲氧西林。
  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包括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因两者的检测方法、耐药情况、耐药机制、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在此合并讨论。
  由MRSA所致的院内感染已成为全世界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MRSA1961年首次报道,之后感染呈现上升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病原菌,为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原,在一些大医院中可占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60%80%
  MARS的产生与抗生982素的应用有直接的关系,而且MRSA感染率迅速增加。据全日本48个医疗单位118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析资料,MRSA占临床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19821983年为34.2%、19861987年为43.4%、19901991年为51.5%。美国NNIS报道1975182所医院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总数的2.4%,1991年上升到24.8%。欧洲19931417家医院ICU分离的MRSA60%。我国对MRSA的研究较晚,但从调查统计资料来看,情况十分严重。1993年李家泰等报道北京地区509株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20.6%;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6年分离的MRSA58.3%。上海地区1978年在2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5%1988年上升至24%1996年达72%MRSA的检出与标本的来源有关,综合性大医院的特殊科室,如ICU、烧伤病房阳性率高,但有资料显示社区感染中的MRSA的比率亦在上升,可达27%左右。这与门诊治疗中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有重要关系。
几乎所有的MRSA都是多重耐药菌,对现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均不敏感,对氯霉素、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也不敏感。1996年在日本以及1997年在美国相继发现了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对临床的抗菌治疗提出了严峻挑战。
MRSA
可通过接触途径进行扩展,即易感人群从携带者身上获得MRSA,导致传播流行,另外MRSA可以通过耐药基因转移进行扩展,即金黄色葡萄球菌从MRSA或耐药肠球菌获得耐药基因,成为耐药菌株。MRSA医院感染科表现为散发、局部流行和暴发流行。暴发流行往往涉及多个菌株,其中常有一优势株,称为EMRSA。两次流行的病原菌可能为同一菌株,也可能属于不同的菌株。
MRSA
的耐药特点为多重耐药,其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机制为染色体介导的固有耐药性,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发生了变化所致。PBP是抗生素与细菌结合的部位,介导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肽聚糖的交联。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细胞膜上存在4PBPs,当亲和力高的PBPs被β-内酰胺抗生素结合失活后,低亲和力的PBP能取代高亲和力的PBPs的功能参与细胞壁合成,使之成为耐药菌。另外MRSA的另一耐药机制为通过质粒产生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这些酶使β-内酰胺缓慢失活,使细菌表现出耐药性,这种耐药多表现为临界耐药,呈均一性,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制剂治疗有效。
MRSA
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外,常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耐药,呈多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表现为细菌产生多种灭活酶使药物失活。MRSA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为:1、细菌DNA回旋酶AB亚单位变异;2、细胞外膜Porin转运蛋白减少,使细菌细胞膜对药物通透性下降。
由于MRSA的多重耐药性,目前疗效较为理想的药物并不多,使治疗非常棘手。MRS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并对氯霉素、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亦不敏感。目前万古霉素是临床上治疗MRSA疗效唯一肯定的抗生素。万古霉素是三环糖肽类抗生素,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及阻碍细菌RNA合成的多种作用。应用三十多年来未发现耐药菌株,但1996年日本首次报道对万古霉素中度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随着万古霉素的广泛应用,对万古霉素高度耐药的MRSA的出现不可避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建议应慎用万古霉素,认为在确认是MRSA引起的严重感染及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过敏的情况下应用该药才是恰当的。 
数据更新时间:2024-12-26

抗感染疾病合理用药甲氧西林(Methicillin)临床用药信息

发布